
网站访问量
溶瘤病毒临床试验设计考量要点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刘福囝;王振宁;溶瘤病毒能够选择性感染并杀伤肿瘤细胞。自2005年我国首款溶瘤病毒产品重组人5型腺病毒H101获批上市以来,全球已有4款溶瘤病毒产品相继上市,全球注册和开展的溶瘤病毒类药物的临床试验已超过200项。然而,目前溶瘤病毒产品获批的适应证较少,临床获益人群及疗效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为优化我国溶瘤病毒产品的临床试验设计,《溶瘤病毒临床试验设计考量要点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专家组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的《溶瘤病毒类药物临床试验设计指导原则(试行)》基础上,采用循证医学方法,从溶瘤病毒作用机制、开发适应证、临床应用方式、临床试验生物学及药效学检测等角度出发,围绕目前溶瘤病毒临床试验设计的考量要点及相关内容,开展多学科专家会议讨论及问卷调查。经过三轮意见征集、梳理总结,形成《溶瘤病毒临床试验设计考量要点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旨在为我国溶瘤病毒产品临床试验的申办者及研究者提供参考,助力相关产品快速上市,实现肿瘤治疗新突破。
敬请关注《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官方微信平台
<正>《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官方微信公众号已开通,我们将通过微信平台定期推送本刊优秀文章、活动信息及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等。您也可在微信上留言,向我们咨询杂志相关问题并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微信公众号的开通是我们在移动互联微时代背景下的创新之举,希望能为广大读者与作者带来更多便利。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官方微信公众号。
乳腺导管扩张症和浆细胞性乳腺炎差异的探讨
赵红梅,雷玉涛,侯宽永,裴斐目的:分析乳腺导管扩张症和浆细胞性乳腺炎临床上的差异。提出各自独立诊断的论据。方法:结合24例乳腺导管扩张症和28例浆细胞性乳腺炎对两病的临床症状、鉴别诊断、手术治疗、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乳腺导管扩张症临床表现为乳头溢液和乳腺肿物,主要与乳腺肿物和早期乳腺癌鉴别诊断,手术以局部切除多见,病理表现为导管扩张及导管周围明显炎性改变。浆细胞性乳腺炎临床表现为乳腺肿物和炎性改变,主要与晚期乳腺癌和炎性乳腺癌鉴别诊断,手术切除的范围较大,病理变化以乳腺组织的炎性反应和多发性脓肿为主。结论:乳腺导管扩张症和浆细胞性乳腺炎有明显的差异,应作为这两种疾病独立诊断。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15年经验回顾与展望
牛军;牛卫博;张朝阳;寿楠海;<正>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已成为治疗胆囊结石等胆囊良性疾患的金标准。然而有7%~21%的胆囊结石病人合并有胆管结石,在亚太地区和我国这一比例更高。在LC早期,这类病人被列为LC相对禁忌证,仍需行传统开腹手术,但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多。如何应用腹腔镜、内窥镜及胆道镜等微创技术治疗胆石症,成为现代胆道外科微创治疗的热点。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如LC前或LC后行经内镜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LC术中经胆囊管取石术(LCDE)治疗胆管结石。尽管LC联合EST是理论上合理的微创治疗方式,在我国的应用亦较广泛,但其并发症发生率
仿生型纳米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朱代亮;帅磊渊;仿生型纳米材料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独特的载药靶向性,有效降低了传统纳米粒的免疫原性。目前国内外仿生型纳米材料涉及多个种类,包括细胞膜包被的纳米粒、脂质体、微囊以及外分泌体等。本文就仿生型纳米材料的应用、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在医疗领域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综述。
非哺乳期乳腺炎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路晓阳;冯景;周毅;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一种慢性炎症,多发于中青年女性,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缺乏精准的治疗措施。目前研究认为主要是自身免疫、激素水平和微生物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Th/Treg细胞失衡诱导IL-2、IL-17、IFN-γ等细胞因子变化;机体催乳素水平增高;乳房组织及脓液中特殊类型棒状杆菌激活免疫细胞及其外毒素作用等。笔者就非哺乳期乳腺炎病因及发病机制予以综述,为进一步明确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生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从而制定个体化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及预防措施。